【樂山大佛】它始建於唐朝,巍峨高聳,歷時 90
年建造完成。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市城東,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匯合處的淩雲山上,為淩雲山臨江的整片石壁,全靠人力開鑿凹進石刻而成的坐佛像,通高
71 米,頭高 14.7 米,耳長 6.72 米,鼻長 5.33 米,肩寬 24 米,腳背寬 9 米、長
11 米,髮髻有 1021 個,光是中指就長達 8.3
公尺,佛腳更可圍坐百人以上,可謂「佛是一座山,山是一座佛」,歷經千年風霜淬鍊,令人由衷讚嘆古人的藝術與智慧,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佛像。
【凌雲寺】又稱大佛寺,現已開闢成「樂山大佛陳列館」,館內陳列大量實物、文獻、圖片和模型,展示了樂山大佛90年建造史和歷代保護維修的歷史。
【九曲棧道】大佛右側的石壁上,有一條險峻的棧道從上到下盤旋到大佛腳,這就是有名的“九曲棧道”,它是與佛像同時開鑿的。九曲棧道有一折處的“經變圖”雕刻精細,線條優美,並刻有樓台亭塔,是研究唐代建築和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。
【海獅洞】位於大佛頭部左後方的淩雲山頂,相傳為海通居住過的地方。海獅洞洞深約10米,洞額刻“海獅洞”三字,為清乾隆時四川按察使顧光旭手書。
【蘇稽古鎮】蘇稽在唐時為蘇稽戍,宋置蘇稽鎮,清有“蘇稽鋪”、“蘇稽鄉”之稱。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(1174)牛頭堰和明末建成的紅貓堰是境內可供自流灌溉的渠堰。蘇稽,山清水秀,
物阜民豐,古代曾是佛教徒朝拜峨眉山的起點。歷史文化傳說掌故甚多,素有“龍燈之鄉”、“書畫之鄉”的美稱。蘇稽的峨眉河上連接兩岸的漫水石橋是清文宗咸豐八年(1858)的古建築。蘇稽地方特產和風味小吃豐富,味道獨特,馳名各地。
【報國寺】位於峨眉山麓,是步入峨眉的門戶,舉行各種佛事活動的中心。該寺創建於明萬曆年間,
曾名「會宗堂」,寺內供奉著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賢菩薩、道教創始人的化身廣成子、春秋名士陸通,取儒、道、釋三教會宗合祀之意。清康熙帝取佛門「報國主恩」之意,改名報國寺。
【伏虎寺】始建於唐朝,相傳「林中多虎,常出為害,始建尊勝幢於無量殿前以鎮之,使其患遂
絕」,故名『伏虎寺』。寺院周圍古木參天,環境清幽而秀麗,伏虎寺雖在密林之中,屋頂卻一塵不染,堪稱一絕,康熙題有「離垢園」匾額一方。